【暨大訊】
踢足球與心理諮商有什麼關係?學習、社交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除了求助兒童心智科醫師外,還有其他提升心理素質與生活適應能力的管道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與埔里山城足球俱樂部合作,推動支持協助方案。歷經3個月的協同課程,足球場上數名有過動、自閉傾向孩童,其專注力、社交應對、學習動機有顯著進步,家長深刻感受到孩子的正向轉變。
在國內一般學校教育系統中,心智有狀況的孩子會交給特教老師,在「資源班」集中上課,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則會針對過動的孩子,採用適合藥物,提升其學習專注度。國外另闢蹊徑,其介入方式除使用藥物之外,亦常透過遊戲治療引導這類孩子成長、進步,其相關專業課程頗為熱門。目前,藉由足球運動結合遊戲治療之介入仍不多見。暨大諮人系與埔里山城足球俱樂部在人口7萬餘的埔里小鎮,正在嘗試一種創新、獨特的支持協助方案。
埔里山城足球俱樂部執行長廖肇祥指出,球隊創辦3年多來,教練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學習上有些狀況,輕則上課不專心,突然離開學習場域,重則與其他球員發生嚴重的肢體衝突,發展成群架扭打。向家長探詢之後得知,原來部分孩子們已經被診斷出過動、自閉、發展遲緩、社交障礙等問題,經醫師建議,運動對孩子行為或許有幫助,因此家長帶孩子來上足球課。
然而,足球教練並非特教老師或心理師,一支足球隊伍若有一兩位孩子出現不合群的行為,便會衝突不斷,秩序大亂,整體學習進度受到嚴重干擾。暨大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智慧學習組組長、諮人系副教授林妙容得知,埔里山城有意尋求諮商專業資源,以協助這群孩子突破自我、適應群體生活,故特別安排6名學士班大四學生協同足球教練,藉由足球教學活動之參與,以從中協助。
站在足球場邊觀察,常會看到小球員踢球感到挫折,情緒低落離場時,這群大哥哥、大姊姊們會趨前擁抱,蹲下來傾聽心聲,鼓勵他們繼續上場學習;當小球員們發生衝突事件時,大哥哥、大姊姊們立即介入處理,排解糾紛,並引導小球員同理他人感受,以共同尋求化解衝突的可行方案。林妙容表示,兒童青少年輔導諮商是諮人系學生選讀的專業知能之一,學生團隊們藉由在足球場上之參與,可以活用課堂所學之專業知能,並與實務連結,其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未來皆可廣泛運用在兒童青少年輔導及促進心理健康服務方案之執行。
就讀國小三年級的阿瑞(化名)自小被診斷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其父母曾帶著阿瑞走遍北部、中部兒童心智科相關機構以尋求協助。剛來到埔里山城練球時,阿瑞上課難以專心,與隊友衝突不斷,甚至動粗打架,父母經常需要入場管教。暨大諮人系學生與教練充分合作,在阿瑞每次情緒、行為要爆發前,大哥哥大姐姐會與他個別溝通,協助他穩定情緒,帶領他一步一步做好教練指定的動作。在球場上,阿瑞只要有穩定的努力與表現,則給予正向鼓勵。如今,阿瑞不僅動粗的情形減低,更難得的是,當他看到隊友有優異的助攻、進球表現時,還會給與隊友擁抱、擊掌慶賀與互相鼓勵。阿瑞的媽媽表示,暨大諮人系同學們帶來正向能量,讓阿瑞願意與群體共同爭取榮耀,喚起內在改變的動機,「這群大學生很棒,謝謝你們。」
負責輔導低年級球隊的諮人系大四學生汪彤螢表示,自身有在國小及埔里鎮上夜間課輔班當陪伴輔導老師的經驗,對照課堂與足球場,球隊集體目標相對明確,教學情境干擾較少,特殊兒與其他隊員發生衝突或者感到挫敗時,我們當下先協助處理特殊兒的情緒,而後再處理衝突事件。幾次下來,自己陪伴的特殊兒一步步的肯定自我、露出笑容、展現自信;而其他球員們也透過我們的引導,進而學會同理氣質、能力與自己不同的球員,彼此能互相合作、加油打氣。看見小球員們學習之正向循環,便會很高興自己選擇了兒少諮商領域,當作自己未來投入、努力的方向。
暨大諮人系主要是培育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之專業人才,其課程設計包含諮商心理、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兩組領域之學習與訓練。諮人系老師們的教學,皆能兼顧其基本知能、實務應用,及基礎研究之訓練。再者,系上對於學生們的培育,亦著重於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而「溝通與合作」正是足球運動最需要的知能。藉由暨大諮人系師生團隊在足球場上之輔導諮商專業實踐,樂見埔里山城的孩子因為這群大哥哥、大姊姊們的加入,更加喜歡上運動,進而能提升心理素質,得以展開積極、正向之人生學習。
暨大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簡介:
暨大諮人系主要以培育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之專業人才為主,課程設計包含建構其多元知能、專業能力、實務應用為原則,除了諮商心理之訓練內涵外,亦包含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之面向,學生可兼具多元知能。
系所介紹網址:https://www.dch.ncnu.edu.tw/